体育明星

全运会场馆“碳”秘 -发现大湾区

全运会场馆“碳”秘 -发现大湾区

全运会场馆「碳」秘

从胡同靶场到智能场馆

66年全运会的场馆进化史

藏着体育与科技的碰撞

第十五届全运会落地粤港澳

90%场馆改造焕新

深圳体育中心的 “黑科技” 尤为亮眼

广州也有低碳巧思加持

1

全运会场馆:从 “够用” 到 “智慧”

1959 年首届全运会,射击选手在胡同里搭建的临时靶场训练。

如今,场馆已变身融合科技与低碳的综合体。

全运会每四年一届,场馆从早期的简单场地,进化为各有特色的地标 —— 南京 “金陵彩虹”、济南 “柳叶荷花”、天津 “水滴”…… 

场馆

而本届粤港澳全运会更以 “改旧换新” 为主,91%旧场馆通过改造升级,用科技重新定义 “体育空间”。

2

深圳体育中心:

藏在细节里的科技

作为冲刺 “绿建三星” 的标杆,深圳体育中心的 “高科技” 藏在每一处设计里,让场馆不止是赛场,更是智慧综合体。

01

地下藏着 “第二赛场”

发现大湾区

小编

深圳体育中心有哪些空间利用上的巧思?

李优

高级建筑师

我们没做传统封闭地下室,而是设计了多个下沉广场,把自然光引入半地下区域,还和地铁通道连通。最特别的是主场馆下方藏着 “第二冰场”,和上层冰场叠合设计,上层办赛时,下层市民能不受干扰健身,实现 “一馆双用”的高效利用。

02

“呼吸” 的屋盖与屏幕

发现大湾区

小编

场馆的屋顶和屏幕是不是有特别设计?

李优

高级建筑师

没错。我们的开合屋盖是为顶级网球赛事量身打造的,打开时赛场能直接沐浴阳光,还原自然赛事环境。搭配的可折叠斗屏会随屋盖开合移动到看台两侧,确保高区观众的观赛视野不受影响。而且屋盖对坐席的覆盖率接近 100%,非极端天气下,雨天观赛也能保持舒适。

03

座席“变形记”

4000个可移动座席是 “空间魔术师”:冰球比赛时退至两侧腾出场地,篮球比赛时伸出扩容至1.5万座。

04

沉浸式赛场

改造后的专业足球场去掉跑道,观众与球员零距离互动,按国际标准建造可承接顶级赛事;座椅带打孔设计,防晒又速干,雨天能快速沥干水分。

05

观赛 “不迷路”

怕在偌大场馆迷路?“爱深体” 小程序的AR导航能精准指引座位;360 度自由视角观赛系统让观众随时回看不同角度瞬间,不错过任何精彩。

3

广州场馆:低碳小连招

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的攀岩配套场馆 “小白楼”,是全国首个零碳运动场馆 。

顶部光伏板年发电32万千瓦时,远超自身3.3万千瓦时的年耗电量,多余电力还能供给其他场馆,靠 “降碳需、提碳效、碳补偿” 实现零排放。

广

发现大湾区

小编

广东奥体中心这次改建有不少巧思吧?

郭嘉 

奥体项目

建筑负责人

原来的屋盖用了25年,这次翻新用了70米长的镀铝锌镁整板,既轻便又耐用,再配上泛光技术往上打光,晚上看这飘带真像运动员冲刺时飘扬的缎带,比以前更有动感了。

发现大湾区

小编

座椅的颜色看着也挺特别,是不是有什么寓意?

郭嘉 

建筑负责人

座椅用了4种蓝色做阶梯设计,模拟海洋环流的波浪感;还特意加了木棉红、紫荆紫、莲花绿 —— 红色代表广州,紫色是香港,绿色是澳门,把粤港澳的元素融进去了。

这些场馆的进化不止是 “更好用”,更是让体育与生活、科技与自然贴得更近。

91%的旧场馆改造、

12万吨碳排放减少,

这场全运会的 “绿色革命”,

早已超越体育本身 。

它让我们看见,城市与运动的共生。

制作人:龚赟

编    导:吴慧明

易游yy体育官方网站

全运会场馆“碳”秘 -发现大湾区

编    辑:钟诗琦

  1. 中超|申花今日抵京 足协选派顶级裁判组执法京沪大战 中超|申花今日抵京 足协选派顶级裁判组执法京沪大战

    17日上午,上海申花队在康桥基地进行了合练,随后全队乘坐当天下午3点半左右的航班飞赴北京,准备参加于19日晚与领头羊北京国安队的中超榜首大战。据了解,除了重伤的米内罗、停赛的安德烈·路易斯外,包括新外援中锋阿苏埃以及众国脚在内的大部分主力球员均随申花赴京。易游ӵ...